在選擇圓振篩時,單層和雙層圓振篩的篩分產量差距主要源於篩分效率和處理能力的不同,而非設備規格完全一致下的絕對差異。簡單來說,在相同規格(直徑、長度、功率、振幅、頻率)和處理相同物料的條件下:
單層圓振篩:
隻有一層篩網。
物料經過一次篩分過程。
目標是分離出一種目標粒級(通常是篩下物)或去除過大顆粒(篩上物)。
產量定義: 通常指合格篩下物的產量(如果目標為篩下物),或者是單位時間內處理物料的總量。
雙層圓振篩:
有兩層篩網(通常上層篩網孔徑較大,下層較小)。
物料經過兩次連續的篩分過程。
可以同時分離出三種粒級的物料:上層篩網篩上物(大顆粒)、兩層篩網之間的中間粒級、下層篩網篩下物(小顆粒)。
產量定義: 通常指單位時間內處理物料的總量。它可以同時產出兩種或三種不同規格的產品。
產量差距的核心分析:
總處理能力(單位時間過料量):
雙層篩通常更高。 這是兩者產量差距最顯著的體現。
原因:
篩分效率提升: 雙層篩的關鍵優勢在於預篩分。上層篩網快速分離出大顆粒(篩上物),減少了需要進入下層篩網處理的物料量。下層篩網隻需要處理上層篩網篩下的中小顆粒物料。這顯著降低了物料對下層篩網的負荷和料層厚度。
更薄的料層: 下層篩網上物料層更薄,細顆粒更容易接觸篩網,透篩阻力減小,透篩率大大提高,從而允許設備在單位時間內處理更多的原始物料而不會導致下層篩網堵塞或效率急劇下降。
更合理的粒度分布: 進入下層篩的物料粒度範圍更窄(小於上層篩孔徑),更有利於細篩分。
結論: 在處理相同物料、達到相同最細粒度產品(下層篩篩下物)的分級精度要求時,雙層圓振篩的總處理能力(進料量)通常比同規格單層篩高出 20% 到 50%,甚至更多。 具體提升幅度取決於物料的粒度組成、水分含量、粘性、篩分難度等。
特定粒級的產量:
目標為最細粒級(下層篩篩下物): 由於雙層篩下層篩分效率更高(料層薄、透篩容易),在處理相同總進料量時,雙層篩產出的最細粒級(篩下物)產量通常會高於單層篩。同時,它還額外產出了中間粒級的產品。
目標為總處理量: 如第1點所述,雙層篩能達到的總進料量上限遠高於單層篩。因此,無論是特定粒級的產量還是總產量,雙層篩都具有優勢。
重要考慮因素:
物料特性: 對於含細粉多、水分略高、粘性稍大或難篩物料,雙層篩在提高產量和防止篩網堵塞方麵的優勢更為明顯。對於非常幹燥、流動性極好、粒度分布均勻的簡單物料,產量差距可能會縮小。
篩分精度要求: 對最細粒級產品精度要求越高,雙層篩通過提高下層篩效率帶來的產量優勢越明顯。
設備規格: 對比必須在相同規格的設備之間進行(如直徑1.5m的單層 vs 直徑1.5m的雙層)。不同規格的設備比較沒有意義。
目標產品: 如果隻需要兩種產品(例如隻去除超大顆粒或隻收集細粉),單層篩足夠且經濟。如果需要三種精確規格的產品,雙層篩是必然選擇,並且其總處理能力優勢得以發揮。
在絕大多數應用場景下,尤其是在需要高處理量、處理含細粉較多或難篩物料、以及需要精確分離三種粒級時,同規格的雙層圓振篩的總篩分產量(單位時間處理物料總量)以及特定細粒級產品的產量,都顯著高於單層圓振篩,通常可高出 20% 到 50% 或更多。 雙層篩通過其結構設計實現的“預篩分”和“分層篩分”機製,極大地優化了篩分過程,提高了整體效率和處理能力。因此,當產量是核心考量因素時,雙層圓振篩通常是更優的選擇。
上一篇: 概率篩是篩什麽物料的?
下一篇:沒有了